白先勇一九三七年出生,广西桂林人,父白崇禧为国民党名将。童年经历中日战争及国共内战,先后流徙于桂林、重庆、南京、上海及香港。五二年迁居台湾,高中毕业后,先考入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系攻读。一年后因兴趣不合转攻文学,五七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。六一年毕业,六三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,六五年获硕士学位。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,94年退休。
白先勇在一九六零年三月五日与一班台大外文系同学,包括欧阳子、陈若曦、王文兴等创办《现代文学》杂志,对台湾文学发展影响深远。五六十年代台湾发展处于历史转捩点,文化、社会、经济转型期,战后成长的一代,纵面对“五四文化”断层,横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,对台湾新文化有强烈的索求。《现代文学》一方面介绍西洋文学,并作中国古典文学研究,更重要的是成为白先勇等一辈作家的创作园地。白先勇除不断于《现代文学》发表创作,更长时间财政支援《现代文学》的出版。
五八年白先勇于《文学杂志》发表短篇小说“金大奶奶”,其后大部分作品均发表于《现代文学》。
六三年白先勇到美国留学,刚历丧母之痛,白更感世事无常,历史沧桑,“去国十年,老尽少年心”。六五年白发表《台北人》系列第一篇作品“永远的尹雪艳”,同�Bv;��表《纽约客》之一“谪仙记”。《台北人》描写四九年离开大陆,在台湾挣扎生活的大陆人,《纽约客》则写旅居美国第二代台北人的失落与疏离。白先勇共创作三十六篇短篇小说,八三年发表长篇小说“孽子”。
有人形容白先勇“背负五千年回忆的重担”,作品具历史感。白先勇曾说:“写作,是希望将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苦转化成文字…”白先勇对笔下人物总充满悲悯情怀,其小说结合中国古典文学及西方现代小说技巧,并参透中国文化与西方哲学思想,为当代重要作家。
白先勇热爱昆曲,近年致力推广昆曲。谈起昆曲白先勇就显得兴致勃勃:“昆曲的音乐非常婉转缠绵,所谓‘一唱三叹’,是非常美的一种音乐。它的文学性特别高,唱辞都是诗;昆剧是‘无歌不舞’,用歌跟舞,把诗的意境表现在舞台上。”一生爱美、爱艺术的白先勇甘为昆曲推销员,近年奔波中港台为昆曲开坛讲学。
零三年白先勇更邀多位中港台文化艺术家与苏州昆剧院制作青春版《牡丹亭》,零四年四月首演。白先勇说“要把四百年前的昆剧经典,搬到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。既保留昆剧的四功五法传统,又结合现代舞台艺术。用青春的演员去吸引年青观众。”台上哀怨缠绵,戏假情真。《牡丹亭》突破封建礼教,对情的大胆追求,用今天的语言去形容是颇颠覆反叛。青春版《牡丹亭》至今演出超过230场。
从《台北人》到青春版《牡丹亭》;从“文学作家”到“昆曲传教士”;从文学到表演艺术。半个世纪以来,白先勇笔下悲悯有情,书写中国百年沧桑,记载消逝中的人情世相;以瑰丽的舞台艺术,重现四百年昆剧艺术光华,传承文化。
2012年《父亲与民国-白崇禧将军身影集》于中港台同时出版,白先勇走南闯北,到北京、南京、武汉、重庆、桂林十一个城市,美国与加拿大十个城市演讲举办展览。白先勇父亲白崇禧为国民党一级上将,历史风云变幻,白先勇父亲白崇禧一生的起伏命运与国家盛衰不可分割。白先勇自90年代开始整理有关父亲的历史资料,《父亲与民国》出版之后,白先勇会继续尚未完成的《白崇禧将军传》。
撰写父亲的传记为历史补白,亦延续与父亲的关系。父亲连年征战,是历史的一部分。透过文字,白先勇写历史沧桑,亦为历史留下印记。